-
施蘭茶、張謙和:這次,印度對中國製造中心地位的挑戰是認真的
【遞四方香港查詢】
“四方對話(Quad)將檢驗以印度為中心的供應模式”,這是印度《經濟時報》3月12日Quad線上會議後刊發文章的標題。
當天,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蔘加Quad線上會議,成為該機制建立以來的首次首腦峯會。
此次會議上,除了重彈“自由開放印太”的老調,以疫苗增產為代表,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彈性也是受人矚目的優先議題。《經濟時報》所言的“以印度為中心的供應模式”,實際上是指四國計劃在疫苗生產上深化供應合作,以此平衡中國的“疫苗外交影響力”。
具體而言,美國負責疫苗研發,日本、美國、澳大利亞共同為相關計劃注資,而擁有全球最大疫苗製造能力的印度將負責疫苗生產。儘管Quad宣稱的生產協作計劃目前僅涉及疫苗,但四國完全可能按照這一分工,向其它領域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協作,促成“擺脱對華依賴,以印度為製造中心”的新印太地緣經濟戰略框架。
事實上,特朗普政府提前解密的《美國印太戰略框架》,早就計劃以安全與經濟“雙輪驅動”方式推動落實“印太”戰略,但是由於四國政策分歧、利益分化,再加上目標模糊、缺乏抓手,導致“印太”框架下的產業經濟議程長期滯後于軍事安全議程。此次Quad峯會之所以不同凡響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以“疫苗合作”為支點,聚焦產業鏈供應鏈問題,並明確突出印度潛在製造中心的地位。
那麼,印度真能為這曲推拉不止的“對華切割替代”探戈畫上休止符嗎?
Quad線上會議(資料圖/ANI)
一、印太戰略謀求“雙輪驅動”
遏制中國的地緣經濟影響力是“印太”概念成型的關鍵——防止中國崛起為印太地區主導性經濟力量和單一基礎設施供給者。
然而,長期以來“印太”框架下Quad等活躍多邊協調機制幾乎完全由軍事安全因素主導,同一時期經貿倡議,如亞非增長走廊(Asia-Africa Growth Corridor) 、印太經濟走廊(Indo-Pacific Economic Corridor)等,則因缺乏實質進展而乏善可陳。軍事安全議程推進長期快於經濟貿易議程的現象表明,“印太”戰略未能通過“雙輪驅動”實現全面發展。
造成兩者“温差”的原因在於政策邏輯自洽與否。
儘管澳、日、印等國出於自身軍事安全訴求考量追隨美國,以較低成本在“印太”框架下形成合力,實現遏制、對抗中國的目標。然而,不可忽視的是,上述國家均對華保有不同程度密切的經貿聯繫,因此很難在維護各自經貿利益的過程中對華採取一致立場,遑論完全排斥中國並做到徹底切割。
因此,在“印太”框架下,軍事安全領域議程因政策邏輯自洽而進展較為順利,但地緣經濟則因政策邏輯自相矛盾而遭遇重重掣肘,進展總體滯後。
然而,“雙輪驅動”2020年以來似乎獲得突破。
在軍事安全方面,Quad升級至部長級對話以後,最近又進行了首次領導人峯會;美日印、日澳印、美澳印等小多邊機制也陸續產生或升級;澳大利亞2020年11月加入馬拉巴爾海上軍演機制,表明美日印澳對華防務協調已達空前水準。
而在長期滯後的經濟貿易方面,上述國家除針各自對中國推出“脱鈎”、“斷鏈”政策外,還在基建、數字、產業等領域通過“藍點計劃”“清潔網絡”“彈性供應鏈”“繁榮網絡”等倡議對中國進行合圍施壓。
上述國家敢於放手對華施壓示強、“印太”地緣經濟議程在2020年得以突破,原因並非相關國家對華依賴已大幅降低,更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對華極限施壓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,導致相關國家產生政策衝動:
一方面,特朗普力度空前的極限施壓政策,客觀上鼓動日、印、澳等國“追隨”美步伐對華實施經貿示強,使它們能夠在確保中國反擊風險較低後,採取“搭車”戰術攫取各自所需利益,換取美國戰略回饋。
另一方面,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在中國爆發,不僅向相關國家揭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依賴中國的潛在威脅,更使它們產生在經貿領域趁疫情之機聯手施壓、合圍敲打中國的政策衝動。
二、印度與印太地緣經濟戰略框架
在主要“印太”國家中,印度常因地位特殊而扮演關鍵角色。
在軍事安全領域,美國早已通過雙邊條約和日本、澳大利亞結成軍事聯盟,因此“印太”戰略的軍事安全基石並非是以美國為中心,同時輻射日、澳、印的典型“輪轂-輻條”聯盟結構,而是以美日澳為戰略發起方,以印度為戰略接受方的“3+1”結構。
因此,“印太”軍事安全安排的路徑選擇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的選擇。只有印度積極配合美日澳推進實施“印太”戰略,美國才有可能以Quad為基礎建立印太地區基礎安全架構。如果印度始終恪守戰略自主,在中美之間保持等距離外交,則“印太”軍事安全安排就會因無法突破美國現有聯盟體系而毫無新意。
自恃為關鍵“+1”因素,印度決策層此前長期懷抱“好處照單全收、代價儘量逃避、騎牆待價而沽”的機會主義心態。印度決策層長期認為,美日澳為遏制中國理應且勢必扶植拉攏印度,因此無需表現得過於積極主動,只需附和表態即可達到最佳效果。
在印度決策層看來,這種消極合作、靈活響應、若即若離的策略,一方面能充分放大自身“+1”的特殊優勢地位,撬動美日澳儘可能多的資源扶植,另一方面也能維持一定戰略自主性,並標榜與美、日、澳並非沆瀣一氣,以此保留對華協調甚至爭取讓利的可能性。這種“兩頭下注”心態使印度態度遊移不定。
-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。
- 責任編輯: 李泠 
-
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:若有人執意對抗,惟有奉陪
2021-03-17 07:59 歐洲亂局 -
美國新增確診55810例、死亡1248例
2021-03-17 07:39 新冠肺炎抗疫戰 -
德國檢察院: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縱火案嫌犯是中國人
2021-03-17 07:25 歐洲亂局 -
德國:七種血栓形成病例與阿斯利康疫苗接種相關
2021-03-17 07:15 新冠肺炎抗疫戰 -
德國警方:一汽車在萊比錫市衝入人羣,致2死2傷
2021-03-16 23:08 -
習近平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羅利通電話
2021-03-16 22:33 中國外交 -
美日2+2“抱團”會議,大部分針對中國
2021-03-16 22:09 中日關係 -
諾基亞計劃裁員1萬人,“勒緊褲腰帶”抗衡華為愛立信
2021-03-16 22:00 5G -
阿根廷總統遭遇民眾襲擊:採礦合法化之爭背後的興衰往事
2021-03-16 21:46 拉美左翼 -
烏克蘭想收回克里米亞?俄外交部的迴應絕了
2021-03-16 20:38 俄羅斯之聲 -
這兩國部長,互噴對方“出產垃圾”
2021-03-16 19:57 -
英外相:若我們想成為世界領導者,就需和中國打交道
2021-03-16 19:16 不列顛 -
美軍稱或將在韓追加部署薩德?駐韓大使迴應
2021-03-16 18:30 三八線之南 -
美高官放話:中國不停止對澳“經濟脅迫”,中美關係就好不了
2021-03-16 17:35 中美關係 -
韓媒稱中國沙塵暴襲韓,趙立堅:中國只是“途經站”
2021-03-16 16:47 極端天氣 -
28年來首次,拜登要向富人開刀?
2021-03-16 15:50 美國經濟 -
獨立245年,美國終於創造這個歷史
2021-03-16 15:46 美國政治 -
緬甸無限期關閉移動通信網絡
2021-03-16 15:43 -
遭歐洲18國停用後,澳部長要國民“對阿斯利康疫苗有信心”
2021-03-16 15:32 新冠肺炎抗疫戰 -
為訪美見拜登,菅義偉去打疫苗了
2021-03-16 14:58 日本首相
相關推薦 - “中國越來越自信” 評論 40中國代表團抵達安克雷奇,參加中美高層戰略對話 評論 261“農林22條”讓台當局坐不住:大陸饞我們的技術和人才 評論 126拜登稱普京是殺手將付出代價,俄召回駐美大使 評論 544中方敦促美國立即停止侵犯人權 評論 303最新聞 Hot
-
白宮:都怪特朗普説“武漢病毒”
-
阿斯利康風波震動歐洲,台當局又暴露了
-
有意思!英媒呼籲:在港英籍法官,辭職吧
-
英國欲重返印太,澳前高官:影響在華賣豪車也要搞
-
“温順的亞裔女性被過度性感化,在美國易遭暴力”
-
戒性癮?美警幫槍殺亞裔女性的嫌犯開脱,結果…
-
燃燒彈、彈弓…緬甸示威者罕見反擊
-
俄駐美大使20日將返俄討論俄美關係前景,白宮迴應
-
共和黨領袖:加軍費,對付中國
-
又一項指控:受賄55萬美元
-
又藉口威脅國安,美國撤銷2家中國電信企業在美運營授權
-
美警方被指為槍殺亞裔嫌犯“開脱”:對他而言昨天很糟糕
-
港府收緊機組人員檢疫措施,美國威脅審查香港航企
-
“我很快就能接種阿斯利康疫苗了”
-
為渲染香港防疫“不人道”,CNN又從小孩下手了
-
果然,又是這套
-